近日,浙江宁波发生一起疑似因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事件。某确诊病例乘坐自驾车(开车窗、未戴口罩)进入某地下停车场,同时间段内另有2位续发病例在该停车场内停留,且未佩戴口罩,存在气溶胶传播导致感染的可能性。
什么叫气溶胶?
气溶胶(Aerosols), 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比如平时我们说的云、雾、霾之类都算是气溶胶。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大小一般从0.001~100μm(微米)。而最大值100μm究竟有多大呢?我们知道,1微米相当于1毫米的千分之一,最大值100微米相当于0.1毫米这么大,而最小的,是1毫米的千分之一,肉眼是看不到的。在显微镜下,雾滴的直径小于100微米,空气污染物颗粒小于10微米。这些颗粒能散射或者吸收太阳光,因此,如果颗粒足够大,就能被肉眼观察到。气溶胶通过散射太阳光来降低空气中的能见度(即形成雾霾),也能让日出和日落看上去更红更醒目。
其中微生物气溶胶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气溶胶的生物污染可以引起一系列传染病的流行。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而在实验室中,微生物气溶胶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浓度、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微小气候条件。实验室环境越适合生物生存,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并可能通过气流传播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直接传播是指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患者喷溅的飞沫直接沉积在易感染人员的鼻腔或口腔黏膜上,病原体进入人体从而导致感染。
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气溶胶是固态或液态微粒悬浮在气体介质中的分散体系,粒子直径在0.001~100μm之间(0.5-5μm的粒子为主)。呼吸、咳嗽、说话、吐痰、呕吐、大小便(水冲洗)等,都可产生气溶胶。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时可产生气溶胶。
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气溶胶到底怎么传播?
个头小小,如漆似胶,能飞会飘。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定量来说,静止空气中同一高度的小颗粒停留时间跟其表面积成反比。对于1微米的颗粒,在静止空气中沉降时间为1小时以上。而环境中总有风吹草动,于是这些颗粒几乎永远不会沉降,始终停留在空气中。这也是为什么抽烟的人可能早已经消失不见,但余味还久久不散。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就叫做气溶胶(aerosol)。之所以翻译为 “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寸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中湍流的推波助澜下飘移到远方。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 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活性。若是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气溶胶的传播距离之远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极高,比如,深圳达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因此具有长距离传播能力的气溶胶不容忽视。
因此出门必须规范佩戴口罩:
所有室内场所,特别是厢式电梯、洗手间等密闭空间,务必佩戴口罩!
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网约车、他人车辆或自驾车时,以及抵达停车场时,均需佩戴口罩!
在室外场所,包括有其他人员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佩戴口罩!
规范佩戴口罩方法:
戴口罩时,要分清口罩的内外、上下,要将口罩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
摘戴口罩时,以下细节也请注意:
请勿摘下口罩随地吐痰,请勿在公共场所吸烟,咳嗽、打喷嚏时务必注意:请避开他人,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
摘口罩后、戴口罩前请保持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