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是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及核医学、核能源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这个重要的基础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影响,在许多研究单位已萎缩或消失,许多原有的工业基础也逐渐消亡。但随着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关应用领域对技术和人才的大量需求,国外商业产品的大量涌入,使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学科发展倍受关注。
为推动“核探测器技术与核电子学”这一重要基础学科的发展,全面落实院“创新三期”发展战略,在中国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指导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酝酿与策划,于2005年4月25日正式成立“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联合实验室”。 2008年12月,联合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9年7月,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重点实验室在院评估中被评为A类。2011年3月29日“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经科技部批准立项。2011年10月13日,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简称高能所)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科大)联合建设的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国家大科学装置和核探测技术与核电子学发展前沿,贯彻“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开展基础性、系统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创新研究,培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将实验室建设成为“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一流的研究基地、一流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流的国内外合作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为我国粒子物理、核物理、粒子天体物理、核技术应用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与支撑,带动相关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推广及应用。
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确定先进核探测技术、前端电子学、大容量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为主要研究方向。目标为实现极端条件下辐射探测与电子学的原理和方法的新突破,攻克新一代辐射探测与电子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国际技术壁垒,包括:大面积、抗辐照、高计数率、高分辨、高灵敏度的先进辐射探测技术,高速、高精度、抗辐照的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和电子学系统,以及大容量数据的高速读出、传输与实时处理技术等。通过以上研究解决本领域主要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器件和设备的自主研制。牵头组织我国下一代核与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上关键探测技术研究,大幅提升我国设计和建造这类大科学装置的能力。服务国家在辐射安全、环境、能源、深空、海洋资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战略需求,研制关键设备和重大装备。
实验室科大部目前拥有先进大面积气体探测器研制平台、先进闪烁探测器研究平台、半导体探测器研制与测试平台、低温探测器研究平台、高精度探测器性能综合测试平台、先进核电子学测试与组装平台、物理实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研究平台、高速数据传输测试平台、中子应用技术研究平台、学科交叉应用慢正电子束平台等。通过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在中科院、学校两级的支持下,实验室不断完善实验装备,提高技术水平,积淀雄厚的研发实力,逐步建设成为国内核探测与核电子学领域的科研与技术中心。
实验室围绕国家大科学工程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关键技术研究,在基础研究和科学工程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绩斐然。“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研发MRPC技术为美国重离子对撞实验STAR研制飞行时间探测器(TOF)和缪子探测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载荷BGO量能器研制,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团队“还荣获“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称号。参加大型高海拔空气簇射宇宙线观测(LHAASO)、白光中子源建设等重大课题,发挥了重要骨干作用,并积极参加LHC/ATLAS强子对撞、RHIC/STAR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实验等国际合作,以及下一代高能对撞机CEPC、HIEPA预先研究,开展各种新型探测技术与高新电子学技术的基础研究,积极推广高新技术转移,特别是在石油物探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24年7月18日,《实验室智慧化建设与评价指南 第1部分:总则》《实验室智慧化建设与评价指南 第3部分:生物安...
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国检验检测学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由中国检验检测学会批准立项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必需场所,根据危险度等级,包括传染病原的传染性和危害性,国际上将生物实验室按照生物安...